top of page

MYCT Soma Architecture

(Myofascial Release)

身心原動力筋膜釋放中心

Welcome to MYCT 身心原動力,身心學藝行者覺醒之旅,強調身心一體,「我」就是「身體」。

相信 : 自我療癒是離不開「我、自己與身體」這「第一人稱 」的本質,沒有了「我就是身體」的「身體就是自己」的覺察,是達不到「自我療癒」的效果。

因此,我們重視由內在經驗身體感受,透過「動作」(movement) 「手技」(bodywork) ,以身心學 Somatic 理論為基礎,從自我的身體出發來開發身體覺察的能力,鼓勵大家於「動靜」中整合身心,以適合自己的正確動作模式讓身心連結,以人體結構調整為基礎來提升人體原動力的自癒過程,創造更舒暢自在的生活。

pier-1209549_1920 (1).jpg
關於 MYCT: About Us

MYCT 身心原動力

Motion in Life​ & Life in Motion 

MYCT 的意思是 : MY  Connective Tissues。我的結締組織。結締組織在身體結構重整、功能修復上扮演著不尋常的角色,是我們結構學派非常重視的。至於,「身心原動力」卻是我們對身心美學的一份尊重、欣賞與讚美,我們參考了電影《Star Wars》中的一句經典台詞「願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來讓大家從身體中尋獲更多的內在智慧。原來在我們體內,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律動 (Inherent life force)。整骨療法大師 (Osteopathy) Dr. Sutherland 稱為 "breath of life",是我們的基本呼吸機制 (the Primary Respiratory Mechanism PRM)。由於這種 Inherent life force 能提昇我們的自我療癒力量,所以我們便構思了「MYCT 身心原動力」,藉著徒手肌筋膜釋放 (Myofascial Release) 來讓大家覺察身體的智慧,發揮生命的原動力 (force)……從而提昇自我療癒力!

yin-and-yang-1947878_1920.jpg
關於 MYCT: MYCT 身心原動力

​說說《SOMA》🤖💢💞🧝‍♂️

SOMA VS BODY

2015 年,瑞典遊戲製作團隊 Frictional Games 獨立開發了一款科幻生存恐怖遊戲,名為 :《SOMA》(中譯 :「活體腦細胞」)。遊戲中主要背景設定在 2104 年位於大西洋海底的帕索斯二號研究中心(PATHOS-II),一座充滿未知的海底廢墟。《SOMA》和其他同類型的遊戲不同,除了主要是運用了「心理恐懼」使玩家們在遊玩遊戲時感到恐懼,而非傳統的突發情節或血腥場面之外……《SOMA》更是一款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的科幻恐怖遊戲。(維基百科)。

「Soma」來自希臘文,文字的本意為「活生生的有機體」 (Hanna, 1983) Soma 這整個有機體是指一個「完整身心合一的身體」,重視時間當下的感知及覺知,它是存在一個不斷在調整的過程中,是擁有改變能力的生命有機體 (Hanna, 1970)。而一向被我們稱為 Body 的軀體,是指一個靜止的、固定的狀態。Soma 是可變的、柔軟的,是一直在隨著時間、環境改變而調整的狀態,展現著四個面向 : 長、闊、高與時間,是一個不斷以自己的速度 (時間) ,努力維持自身穩定與平衡的存在系統。所以 Soma 不是一個東西或物件,而是一個不斷發生的過程。這就是為甚麼以 Soma 來描述而是以 Body (軀體) 來闡述這個有機生命身體 (活體) 的原因。

換句話說,Soma 既是一個有不同情緒感受的、動態的、流動的和一直在遷流變化的活體,那麼,只要在存在於當下當刻的自我感知、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那可是一種尋求自我調整及治療身體的方案。身心學以「第一人稱」將自己感知為具體的存在,在行動中感知自己,關注我們如何做我們所做的事情。這種感知與環境以及與我們相關的其他身體密不可分。以「第一人稱」來感知與觀察自己的身體與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是不同的,因為身體應是人感知主觀的載體,所以在「第一人稱」是「我是我的身體」,而第三人稱則是「我擁有我的身體」。第一人稱讓身體具有了主體性,身心的一體兩面。試想像一下,在這樣的體現化 (embodying) 下玩上文《SOMA》這個遊戲會是如何的一個味兒?

關於 MYCT: 說說《SOMA》

Soma Architecture

💞 Soma Architecture 是於身體結構、空間中經驗內在覺醒,讓身心解纏,重回生命圓融的藝術!💫

建築 (Architecture) 被喻為「用結構來表達思想的科學性的藝術。」,是人造自然的主體,展現了功能與結構、結構與功能的依存關係。建築是容納人類活動的構造物,也代表了對這些構造物進行的規劃、設計、施工等過程。肯定是人類一項偉大的成就。

藝術創作的起點是無形的意念與精神,能夠啟發人類的深層次思考,拓寬人類精神的寬廣度,讓人類的心靈翱翔。建築藝術更是透過人們追求視覺美感的天性,將「美」具體化、立體化了。因而大多數建築物都具有美學的建築形象,即外部形象意義或特徵,甚至具有特殊的象徵性 : 如皇宮、宗教的教堂、寺廟等。然而,當代建築,很多是為了使用功能而建造,乃至為視覺的衝擊而設計 ; 往往忽略了我們是用我們的整個身體來體驗建築的,而不僅僅是通過我們的眼睛。因此,人類對建築的追求,不應只着力在使用功能上展現便利與舒適,更應關注在促進身體的精神實踐和體驗中的作用,要讓人們完全沉浸在體感材料的建築體驗中。讓人們可以活動於建築物的內在空間及與外在空間相融、和諧地互動,成為引導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媒介---感受那合一的「勢」。人不應該被空間所侷限,而要被尊重地成為空間的主體。

從古典建築那宏偉的結構所彰顯出上帝與神靈的力量、人類功績的澎湃、江山氣勢的狀闊到「功能決定形式 (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設計概念,乃至二十世紀末期的可持續性的永續建築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到今天 Somatic shift in Architecture……建築的使命、所服務的對象……必然是你、你、你……每一個人類的感官。

感官人類學 (ANTHROPOLOGY OF THE SENSES) 著重身體和地方的關係,探討人們如何從「第一人稱」的自我感官中賦予其生命經歷以意義。「身心學」(Somatic) 則源自希臘文的 Soma 一字,認為 Body 是一個靜止的、固定的狀態 ; 而 Soma 的意思是指一個「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因此 Soma 是擁有不同情緒感受的、動態的、流動的和一直在處於變化的狀態。所以是個存在於當下、能自我感知、自我覺察、自我調節的生命有機體,是一個以「第一人稱」將自己感知為自身具體的存在物。身心學強調身與心並不是截然二分的兩個實體的概念,而是互為體用卻是無法分別的實體。

建築從人體的比例中得到啓發,因此建築的美觀基本上與比例息息相關,而完美的比例原來就是理想中人類身體的比例,也就是黃金比例。人體的姿勢 (Posture) 與姿態 (Pose) 是我們從娘胎的卷曲狀態到出生為嬰兒,乃至成長後所活動及展示的體態。嬰孩是從移動中探索這剛到步的未知世界,是身心合一的。然而,隨著社會的制約、群體的指令,漸漸的使我們不得不束縛著我們身體的主導權,且形成了某些習性 (習慣>習氣>習性),構成了肢體的失衡、歪斜……能量也從此扭曲……

Soma Architecture 提倡從人體的重心線、中軸正形,動作伸展中讓筋膜再教育,在特定的参與式練習條件下,向內在探索,深入體會身體 (Soma) 的智慧,讓我們去感受它、覺察它、跟隨它、了解它,並學習和它溝通。這是跳脱了傳統哲思辯證的框架,由自我內在去經驗身體的現象以及體會身體的動作,傾聽身體所發出的訊息,解纏結構與心靈的錯誤狀態與訊息,進而讓身心進入和諧合一。透過 Soma 這個立體動態網絡式的生命體,融合在徒手肌筋膜釋放的導引或自我觀想的過程中,讓身體網絡結構自我修復歸位,並學習如何接納自己生命中的缺失,讓身體的美,不只展現在年齡、身高、體重這些外在因素,更是心靈美學的外在狀態。

💖「美」最重要的要素是物體與身俱來的,並非之後以人工方式創造的。💫

關於 MYCT: MYCT 身心原動力
與嬰兒沉思

身體與心智是一體兩面的,是合一的

"身體並不是只供我們使用的工具,而是值得我們經歷、探索、拓展,進而加以教育的存在領域。" 

湯瑪斯 · 漢那 (Thomas Hanna)

相信自有人類以來,人類都懂得採用雙手來觸摸、按摩、探索身體的各種不適,乃至舒緩緊張的壓力。盛行於歐美國家的 Somatics 「身心學」 也大多是源自於個人為了解決身體上的一些問題,進而對自我身體的重新探索,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派別的身體療法和技巧。然而,身心學卻不只是採用雙手來探索身體,更是採用了「soma」一字詞來重新闡述與界定「身體」(body),並確立了這個體會身心互動關係、探究身體智慧和強調內在經驗感受(experience from within)的研究新典範,是為身心學 (Somatics)。(Thomas Hanna, 1976)

"Somatic" 一詞本指與身體有關,而不是與思想有關的。其字詞源自於希臘文「soma」,文字的本意為「活生生的有機體」而不只是處於一個靜止的、固定的「軀體」(body) 狀態 (Hanna, 1983)。學者更進一步提出 soma 是指「完整身心合一的身體」,並且重視時間當下的感知、及覺知,它是不斷在調整的過程中,擁有改變能力的生命有機體。 (Hanna, 1970)。

身心學的中心思想|身體與心智是一體兩面 | 要平等對待之
「完整身心合一的身體」意味著身體與心智不再是從屬的關係,非二元的。身心學的論點,讓我們重新審視身體的重要性與價值,提出「身體」應該與「心智」為平等關係,且認為身體與內在的心智的關係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的,該被尊重、傾聽、關注、調整,而不是被壓抑、忽視或傷害 (劉美珠、林大豐,2000)。

存在與感知 | 身心學的探究:大腦思考不一定先於身體行動!
身心學讓我們回到以第一人稱來將自己感知為具身體感知的存在主體 (embodied being),在動作中感知自己,且覺察到我們自身是如何做我們當下所在做的事情。身心學的研究認為「身體」是無法只用大腦分析,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是由心智去控制身體來覺察與感知,有時候必須以身體為主體開始,而不是用大腦的思考去認定一切真理,才能真正深刻的體悟到身體的感受與真實的意義 (Hanna, 1970)。

一起來同修吧!我們的朋友!
雖說身心學的方法眾多,但只要當中描述了任何使用身心聯繫來幫助我們調節內在自我、藉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的教育模式,並進而提供與引導人們向內自我覺察與探索、認識身體功能與使用方式、覺察與他人的表達及互動關係、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並且聆聽自我身體發出的有關疼痛、不適或不平衡區域的信息的練習,也一定能達成 您所設定的目標。因此,只要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儘管當下面對著身體與動作的困難或限制,乃至是不平衡、緊繃、疼痛、乏力、顫抖等,它們不再是生命中的必然,因為我們可以一起將這些困難視為一種學習的邀請,學習如何轉化它們。

MYCT I 身心學探索之旅 除了與 您分享我們 MYCT 身心原動力 目前有提供的 Somatic Solutions 之外,也想和 您分享更多身心動作教育與技法的奧妙,希望一起透過多元的身心動作學習,打開更多身體的可能性!

關於 MYCT: Soma Architecture

MYOFASCIAL RELEASE

The Moment of The Movement
Finding Balance through Your Inherent Motion

freedom-2053281_1920.jpg

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運動,能減少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消除能量囊腫及潛伏的創傷,加強本體感覺……。

原力重燃,解結解纏,自由在 "我"!

關於 MYCT: Why We Started Our Journey
bottom of page